欢迎您访问碧水源集团网站!

NEWS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永不干涸的循环水库:碧水源打败跨国巨头

文章来源:0     

2010-01-29
返回列表
时间: 2008-8-5 8:15:32
 
 
  一个在资金、实力、品牌各方面都比较弱小的公司,打败跨国巨头,占据北京近七成的市场份额。这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碧水源”)却做到了。
  
        一开始碧水源就自主研发并逐步掌握了MBR(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正是运用了这种听上去很拗口的技术,中国国家大剧院人工湖中的5顿水,每天只需将日常生活用水及空调冷却水经MBR技术处理成景观水,就可以填充那些每天蒸发掉的水。而如果使用常规的处理方式,这个人工湖需要每5天更换一次新水,每次购买新水和污水处理的费用一吨约为3.9元。而运用MBR技术,仅需一吨6毛的费用,且不浪费水资源。
  
       “2005年我们的净利润是440万元,2006年3600万元,去年达到了7000万元。”碧水源常务副总裁何愿平对这些数字信手拈来,“我们的运营成本比GE和西门子低30%~50%,而且有完整的售中和售后服务”。在多个项目中,碧水源已经击败了这些跨国巨头。
 
创业灵感源自悉尼奥运会
   
        湖南人何愿平心直口快,如果他不提,完全看不出他曾在国家机关工作过。包括他在内,碧水源现有5个自然人股东和2个风投,风投占15%的股份。
  
        而原有的5个股东,几乎都有过在国家机关工作的经历。碧水源的创始人文剑平,同为湖南人,早年曾先后任职于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和中国国际科学中心。无疑,这两个工作岗位让他对环保有着独特的敏感性,又使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前沿技术。

        1997年,文剑平辞去公职,远赴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选择了市政工程水资源管理专业。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文剑平作为志愿者参与其中。悉尼奥运会当时污水处理的技术支持,采用的就是MBR技术,这让他深受启发。

         次年,文剑平毕业归国创立了碧水源,注册资金仅200万元。他一开始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研制开发MBR的关键技术。最终,碧水源自主开发出核心产品膜组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就是这个膜组器,把污水处理厂由工程化变成了产业化,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也脱胎换骨,成为高品质再生水厂。

  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沉淀池”是把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直接排放;而利用膜组器进行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作为工业用水甚至景观用水实现再利用,其水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大大节约了用水。

  “你看,这就是膜组器。污水进来以后,经过这里(中空纤维膜)进行固液分离就变成清水了。”何愿平指着会议室一个膜组器介绍。污水经过超高浓度的微生物分解后,采用孔径只有0.1~0.4微米的中空纤维膜进行固液分离,清水再经过臭氧消毒,最后形成水质和生物安全性很高的优质再生水。
 
先赚吆喝再赚钱

         听上去,MBR技术并不复杂,研发过程也没有困难。但对于文剑平和他的战友来说,真正的困难来自于MBR技术的市场推广。

        “那个时候太难了。”何愿平感慨良多。他表示,当时国内能够接受这个理念的太少了,对于水资源再生利用也不是太重视。先要让人们摒弃内心根深蒂固的观念,再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公司(这些公司多为国企)竞争,实非易事。

         以一个处理能力10000吨/天的工程为例,传统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成本为1200元~1800元/吨,而采用MBR技术,则需要花费1500元~2200元/吨。

        无奈之下,文剑平采取了“用技术换市场”的策略:自己掏钱做示范项目。先与北京市水务局合作,做了一个几吨污水处理的示范项目;然后又在海淀区卫生院做了一个景观用水的示范项目。接着碧水源建设了北京怀柔再生水厂和北京中环广场中水回用系统。通过这些示范项目,MBR技术得到了市场特别是政府的充分肯定。

        如此一来二去,碧水源开始有了名声

        2002年,碧水源通过招标获得了风尚国际(海淀区高档公寓)的中水处理系统。这个项目对于碧水源来说是个里程碑式的项目,它标志着碧水源从此进入市场化运作。此后,碧水源又一口气在北京宝辰饭店、北京世豪大厦、北京贵宾楼饭店、北京长峰假日酒店西区等地做了一系列工程。

        尽管如此,碧水源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仍然干着“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虽然开始有客户主动找上门的,但规模都很小,有的一个单子才几万块钱。当时中环酒店300吨的规模是最大的。”

        “团队也有过彷徨,举步不前的时候,也想过就这样算了。”何愿平透露,当时甚至想过要转行。也许是湖南人特有坚韧性格使他们走了过来。

         2003年,国家大剧院公开招标,“这个工程我们亏了几百万。”何愿平坦承,低价策略使碧水源中标,“我们要的就是名气。”

         此后,碧水源的研发队伍克服了膜污染技术瑕疵。找上门来的业务也渐渐扩大。不过,到2005年之前,它做过的还都是中小型污水处理项目。直到2005年6月,碧水源终于夺得了中国最大的MBR污水资源化工程:密云再生水厂项目。

         该项目规模达到4.5万吨,是世界上目前大型MBR的技术工程之一。项目投入使用后,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此后,碧水源声名鹊起。先后接手了引温济潮奥运配套工程、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龙形水系自然水景工程等重大工程。

        从2005年开始,碧水源建设的工程规模逐渐扩大,日处理污水能力由数百吨扩大到数千吨,并且屡次在政府相关项目的招投标中中标,公司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或将转道私募

        2004年,金融学与工学双料硕士何愿平加入碧水源。事实上,文剑平与何愿平二人相识已久,两人当年同在科技部共事,又是老乡。在文剑平去澳大利亚读书时,何愿平去了新西兰留学。

        创业伊始,文剑平就邀请何愿平到碧水源工作,但何愿平选择了进入北大方正投资公司,后来又进入安联投资。2004年,当文剑平再次邀请他加盟的时候,何愿平欣然同意,做了几年投资工作、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创业项目的何愿平,“自己也想出来做点事了”。

        融资,是何愿平到碧水源以后的第一项目工作。“当时,我们跟IDG、联想投资、凯雷等都谈过。”何愿平透露,但他最终意外地选择了两家本土公司——上海鑫联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和云南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各2000万元的投资。“当时我们认为碧水源还是更适合在中国发展,所以引进中国的投资。” 

        去年5月,碧水源投资3亿元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膜组器生产基地。膜组器是MBR的核心设备,膜的成本占据了MBR成本中的近1/3。不过,目前中国95%的膜丝需要进口,雁栖生产基地投产后也将生产膜丝。

        已经按照上市架构组建完毕的碧水源目前急需扩大自己来之不易的战果。何愿平表示,如果顺利上市的话希望能融资6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将用来进入碧水源的主目标市场:“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

        目前,碧水源已经进入到环太湖地区和武汉。事实上,到2007年,碧水源的主要销售收入都来自北京,占有北京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再生化利用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十一五”期间中国在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排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总投资,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市场很大,不过,何愿平坦言,由于创业板迟迟未能确定,公司不能上市,一些发展计划也全部处于停滞状态。“我们也不排除私募及海外上市的可能。”何愿平透露。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生命科学园路23-2号碧水源大厦   电话:010-80768888  传真:010-88434847  京ICP备060052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623号  技术支持:蒲公英长沙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