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碧水源集团网站!

NEWS

新闻中心

媒体聚焦

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证券报:碧水源:市场景气支持业绩高增长

文章来源:0     

2010-08-25
返回列表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李阳丹 陈光

      碧水源的投资者见面会总是人气很旺。8月9日,上百位来自基金和券商的研究员、分析师开赴碧水源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膜产业基地现场调研。碧水源上市当天高达120%的涨幅曾引起很多的质疑声,直至目前,公司股价仍然在百元上方。公司业绩增长能否支撑起如此高的股价?碧水源的技术究竟有多大的前景?中国证券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公司董事长文剑平。

市场容量巨大

中国证券报记者:据了解,公司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比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成本高了不少,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怎么样?

文剑平: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这个技术确实比较贵,就像以前的手机,和大砖头一样还要几万块钱,现在只要几百块钱。因为研发投入很高,而产量规模不大,所以起步时的高成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膜不是用黄金做的,一吨多少钱,成本都能算出来的,规模化以后成本下降是必然趋势。

     实际上现在膜技术的成本已经在不断地下降。以前我们都是从日本进口,所以成本比较高。目前来看,膜技术的价格比传统污水处理技术还要贵10%。
另外,传统技术成本的70%是土建,主要成本在钢材、土地和水泥上,这三方面的成本是扶摇直上的;而我们的技术正好相反,20%是土建,80%是设备,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一个上升一个下降,交叉点迟早会到来,只是看我们的发展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花费的成本差不多,而膜技术处理的效果更好,市场当然会选择膜技术。

中国证券报记者:对污水处理行业未来的发展怎么看?公司每年能有多大的成长?
文剑平:这个行业前景很好,潜力很大。现在全国每天有2亿吨的处理量,其中有7000多万吨的技术是需要用膜技术进行改造的,这还没有算上每年的新增量。 

      今年北京市的标准已经变了。明年国家新的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开始实施,几个重点流域包括滇池、环太湖、松花江流域、海河流域、三峡库区等都要实行,占国内一半的水体。在这个新的标准下,原来的老技术就完全不行了,市场非它(膜技术)莫属。

      至于公司的前景,这个市场发展支撑公司十年的高增长没有问题,对这一点我们把握很大。

      目前用膜技术处理污水的市场价格大约2000元/吨,传统技术的价格在1800元/吨左右,比我们略低,但其占地是我们的两倍,而且处理完的水质跟我们是没法比的。可以说,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质量。

根据地政策

中国证券报记者:国内拥有膜技术的厂商也不少,公司主要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文剑平:虽然都是膜技术,但有本质的不同。我们也有两种膜,一种是做给水的,这种膜就很简单,国内至少有50家能做的。而最好的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全世界也只有两三家能做。

      具体地说,用于污水处理的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产品是强度200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25L以上,寿命5年以上,只有三菱、碧水源、GE是第一梯队,还有德国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 第二层次的产品是强度12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在18L以下,寿命2-3年,西门子能做,日本和新加坡各有一家公司能做; 第三层次的产品强度不超过4牛顿,通量(每小时每平米处理的水)不超过12L,寿命不超过2年,能生产这种膜的企业有很多。

      比较次的膜不能用在上万吨的水处理工程上,而如果没有大工程的检验,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市场上能用于大规模工程的膜全世界只有三菱、碧水源和GE能生产,这两家也是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北京是公司的大本营,但公司要发展肯定不能局限一地,对于京外市场的开拓,公司是怎么计划的?

文剑平:在京外市场的开拓上,我们主要采取“根据地”政策,在几个重点地区逐个突破,取得平台地位,而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关系。也就是说,公司带着技术、资金与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合作,给当地政府贡献GDP和就业,并且能解决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水深度处理问题。

     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建立了三个半基地,包括北京、无锡、云南和正在洽谈中的武汉,下一步目标主要是松花江流域、巢湖和珠三角。

      我们在开拓市场的时候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压力,一个是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要打破他们二、三十年来形成的利益链。国内只要求污水排放标准为一级A,即地表水劣Ⅴ类标准就行。很多水厂认为使用MBR方式压缩了他们的利润,因此MBR的大规模推广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

      另一个困难是国外厂商的竞争,他们拥有很强的品牌实力。不过,碧水源有成本优势,只要碧水源进入的地方,外商基本就失掉了一个阵地。北京和无锡的首单被GE拿走了,但我第二个进入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市场。现在的北京和无锡都是这种情况。

“研发是企业的骨架”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创业板上市,您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文剑平:有了资本的支持,我们的产能瓶颈可以突破。现在很多订单在手,我们刚公告了合同金额共约为3.8亿元的意向性协议,唯一缺的就是产能,今年到年底的产量只能把去年的欠账补上。

      上市对品牌建设肯定也是好事,品牌的知名度一下就打开了。现在我们去开拓市场,客户也不会怀疑我们的实力和技术,只谈价格就行了。
     另外,我们的研发力度也可以加大。一项技术需要投入的研发资金数目很大,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撑是很难做起来的。我对研发看的比较重,研发就像是企业的骨架,只有骨架搭的够大,才能有大的基础,否则就是“虚胖”。

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有多少?怎么保护公司的技术?

文剑平:我们在研发的投入占到收入的6%,每年都会提一笔研发资金。现在公司有三大研发部门,包括材料、设备、工艺三个领域。

     工艺是跟清华合作的研发中心,利用清华的平台,我们出资金、出题目,让他们来进行技术开发,成果属于碧水源。另外一个是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主要研究如何延长膜的寿命。

     技术虽然要保护,但不能一味地去保护,主动地发展、提高技术才是最好的保护,才能增强竞争力。例如提高通量,如果通量能够提高30%,就相当于在价格上打了七折,因为原来需要买1平米处理的水量,现在只要买0.7平米。

中国证券报记者:拥有膜技术的外资企业大多因为技术原因不在中国设厂,膜技术的壁垒在哪里?

文剑平:MBR产品的生产取决于两个“秘方”和一个工艺。首先产品的原材料是塑料,而塑料不浸水,水与塑料结合的时候角度大于50度,水是通不过的。我们的“秘方”之一就是要使它能浸水,水与塑料结合的角度小于50度。
     另外一个,塑料是没有孔的,为了透水,我们要在塑料上打孔,孔隙率要达到70%以上,还要保持一定的强度,并且打孔还要很均匀。这就是技术的瓶颈。

     对手知道了“秘方”也不一定能做,还需要合适的工艺,比如合适的温度、湿度、PH值等等。现在世界上能做的这三家虽然技术路线一样,但具体的方法是不同的。

     我们不担心国内还有企业掌握这个技术。一来这个市场够大,二来等到行业竞争变激烈了,我们的品牌也已经树立了。另外这个技术也是要不断前进的,我们的技术也在进步,或者已经转向了其它技术路线。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杀手锏”。我们生产的膜是可以回收的,五年换一次,可以“以旧换新”。
这种技术不是一个单一的技术,既有膜的技术,还有设备、工艺的技术,都需要不断的提高,如果只有一个技术在发展也是不行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生命科学园路23-2号碧水源大厦   电话:010-80768888  传真:010-88434847  京ICP备0600529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623号  技术支持:蒲公英长沙网站建设